不同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物流管理

zmay15年前生产管理10

生产模式是一种制造哲理的体现,它支持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管理方式的集成(包括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方式的总和)。生产模式不同,对生产物流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事实上,如果从物流角度看,正是生产物流的类型特征决定了生产模式的变迁。

回顾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企业生产模式才仅仅经历三个阶段:即作坊式手工生产;大批量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一、作坊式手工生产模式

1、背景
作坊式手工生产模式(Craft Production,简称CP,也叫单件生产模式)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随着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特征是按每个用户的要求进行单件生产,即按照每个用户的要求,每件产品单独制作,产品的零部件完全没有互换性,制作产品依靠的是操作者自己高度娴熟的技艺。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社会的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形成了专职工匠,手工业者完全依靠制造谋生,制造工具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同他人交换。

第三阶段是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形成近代制造体系,但使用的是手动操作的机床。从业者在产品设计、机械加工和装配方面都有较高的技艺,大多数从学徒开始,最后成为制作整台机器的技师或作坊业主。

2、管理要点
单件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物流管理一般是凭借个人的劳动经验和师傅定的行规进行管理,因此个人的经验智慧和技术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p#副标题#e#
二、大批量生产模式

1、背景
大批量生产模式(Mass Production,简称MP)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市场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剧增,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了以欧洲企业为代表的手工单件生产方式。泰勒、甘特、福特等人在推动手工单件生产模式向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1903年,费雷德里克?泰勒首先研究了刀具寿命和切削速度的关系,在工厂进行时间研究,制定工序标准,于1911年提出了以劳动分工和计件工资制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科学管理原理》,从而成为制造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亨利?甘特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图表(甘特图)对生产过程进行计划和控制,使得管理部门可以看到计划执行的进展情况,并可以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使计划能按时或在预期的许可范围内完成。1913年,亨利?福特认为大量的专用设备、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他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作业单纯化原理和产品标准化原理(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工具专业化,作业专门化等),并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规定了各个工序的标准时间定额,使整个生产过程在时间上协调起来(移动装配法),最终创造性地建立起大量生产廉价的T型汽车的第一条专用流水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标志着“大批量生产模式”的诞生。#p#副标题#e#与此同时,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开始尝试推广,并开始在实践中体现一定的效益。

由于这种生产模式以流水线形式生产大批量、少品种的产品,以规模效应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并由此带来价格上的竞争力。因此,在当时它代表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并成为各国企业效仿的典范。这一过程的完成,标志着人类实现了制造业生产模式的第一次大转换,即由单件生产模式发展成为以标准化、通用化和集中化为主要特征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2、管理要点
大批量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的,即事先必须制定科学标准——物料消耗定额,然后编制各级生产进度计划对生产物流进行控制,并利用库存制度或库存管理模型对物料的采购及分配过程进行相应的调节。生产中对库存控制的管理与优化是基于外界风险因素而建立的,所以强调一种风险管理,即面对设备与供应等生产中不确定因素,应保持适当的库存,用以缓冲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矛盾,避免风险从而保证生产连续进行。物流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等物流子系统的最优化。
#p#副标题#e#
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也叫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以大批量生产方式获利颇丰的美国汽车工业已处于发展的顶点,但是以日本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汽车业却开始酝酿一场制造史上的革命。精益生产下的生产物流管理有两种模式:推进式和拉动式。

1、推进式模式

(1)原理
该模式是基于美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美国制造业大批量生产基础上提出的MRPⅡ技术为核心的生产物流管理模式,但它的长处却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的加工装配企业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生产的目标应是围绕着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即在计算机、通讯技术控制下制定和调节产品需求预测、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物料采购计划和生产成本核算等环节。信息流往返于每道工序、车间,而生产物流要严格按照反工艺顺序确定的物料需要数量、需要时间(物料清单所表示的提前期),从前道工序“推进”到后道工序或下游车间,而不管后道工序或下游车间当时是否需要。信息流与生产物流完全分离。信息流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按生产作业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物料加工任务。

(2)推进式模式物流管理的特色
①在管理标准化和制度方面,重点处理突发事件;
②在管理手段上,大量运用计算机管理;
③在生产物流方式上,以零件为中心,强调严格执行计划,维持一定量的在制品库存;
④在生产物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以零件需求为依据,计算机编制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作业计划;
⑤在对待在制品库存的态度上,认为“风险”是外界的必然,为了防止计划与实际的差异所带来的库存短缺现象,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时,往往采用较大的安全库存和留有余地的固定提前期,而实际生产时间又往往低于提前期,于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在制品库存,因此,必要的库存是合理的。
#p#副标题#e#
2、拉动式模式

(1)原理
拉动式模式是以日本制造业提出的JIT(准时制)技术为核心的生产物流管理模式,也称“现场一个流”生产方式,表现为物流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超越、按节拍地贯穿于从原材料、毛坯的投入到成品的全过程。其基本思想是:强调物流同步管理,即第一,必要的时间将必要数量的物料送到必要的地点。理想状态是整个企业按同一节拍有比例性、节奏性、连续性和协调性,根据后道工序的需要投入和产出,不制造工序不需要的过量制品(零件、部件、组件和产品),工序间在制品向“零”挑战。第二,必要的生产工具、工位器具要按位置摆放挂牌明示,以保持现场无杂物。第三,从最终市场需求出发,每道工序、每个车间都按照当时的需要由看板向前道工序、上游车间下达生产指令,前道工序、上游车间只生产后道工序、下游车间需要的数量。信息流与物流完全结合在一起,但信息流(生产指令)与(生产)物流方向相反。信息流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按后道工序要求准时完成物料加工任务。

(2)拉动式模式物流管理特色
①在管理标准化和制度方面,重点采用标准化作业;
②在管理手段上,把计算机管理与看板管理相结合;
③在生产物流方式上,以零件为中心,要求前—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进入后一道工序,强调物流平衡而没有在制品库存,从而保证物流与市场需求同步;
④在生产物流计划编制和控制上,以零件为中心计算机编制物料生产计划、并运用看板系统执行和控制,以实施为中心,工作的重点在制造现场;  
⑤在对待库存的态度上(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相比较),认为基于整个生产系统而言,“风险”不仅来自于外界的必然,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部的在制品库存。正是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各种缺陷,所以应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要“消灭一切浪费”。库存管理思想表现为: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但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以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为终极目标。

相关文章

工作指派

一、部门间生产计划 同一件产品,在生产流程的时间安排要能衔接,半成品的流动才会顺畅。部门与部门能保留1/3-1/2天的缓冲量,以免衔接不上或堆积太多。 表5:    ...

车间主任岗位职责

车间主任岗位职责: 1、按企业下达的生产任务,安排月、日生产进度,并落实各项生产指标,全面完成生产计划。 2、结合车间的生产与管理工作,紧密联系员工的思想实际,做好车间员工的思想I作,加强...

生产流程的类型

生产流程的类型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和按项目组织的生产流程。 一、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 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就是以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为对象,按照生产产...

成品控制程序

成品控制程序

1.目的:对公司成品进出仓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库存成品数量准确,安全,防止品质发生变异。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最终生产成品。 3.职责  3.1 PMC:成品收发监控及指令的传达...

委外加工作业程序

委外加工作业程序

1. 目的 规范委外加工作业流程,以期合理、适时、适质、适量提供生产所需之成品、半成品,满足客户需求。 2. 适用范围 公司所有委外加工之成品,半成品等均属之。 3. 委外类别 3....

机加工车间调度员的岗位责任制

1、根据公司整体计划制定车间周生产计划,并协助车间主任负责组织实施,掌握车间生产计划的日生产进度,清楚每天的派工情况。及时纠正影响整体计划的错误现象。 2、协助车间主任做好一线职工的生产动员和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