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是进行产品生产或其他生产、业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占有一定的厂房或场地,拥有为完成一定生产任务所必需的设备、工具、原材料、半成品,以及一定数量的作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车间如何布置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作业人员、作业手段和作业对象如何更好地结合的问题。
一、车间的组成部分
车间由哪些部分组成取决于车间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规模。一般大型的生产车间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1)基本生产部分,如炼钢车间的转炉、平炉、电炉;机械加工车间的各种机加工设备。
(2)辅助生产部分,如机修组、电工组、磨刀间等。
(3)仓库部分,如中间库、工具室等。
(4)过道部分,如主要过道、次要过道等。
(5)车间管理部分,如办公室、资料室等。
(6)生产福利部分,如休息室、盥洗室、更衣室等。
二、车间布局的原则
1.工艺专业化原则——工艺原则

(1)什么是工艺专业化原则。
工艺专业化原则就是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特点,把同类型的机器设备集中在一起,即机器设备的“机群式”布局,形成一个基本生产单位。例如,机械工业企业的铸工车间、锻工车间、机械加工车间、装配车间等。在这些车间内,由于加工的工艺方法相同,因此可以加工多种多样的产品。
(2)工艺专业化原则的优点。
①车间对产品品种的适应性强。
②由于同种设备集中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设备和生产面积,提高设备负荷系数。
(3)工艺专业化原则的缺点。
①当零件加工工序较多时,需要由不同的车间来完成,因而加工路线长,往返运输多,生产周期长。
②在制品数量增多,流动资金占用量增大。
③各车间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关系复杂,影响各项管理工作的协调一致。
(4)适用范围。
2.对象专业化原则——对象原则

(1)什么是对象专业化原则。
对象专业化原则就是把加工对象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中,组成以产品或零件为对象的生产单位。例如,机械工业企业的齿轮车间、标准件车间、发动机车间等。
(2)优点。
①机器设备按零件或产品的工艺流程布置,缩短了产品的加工路线,节约了运输费用,减少了仓库和生产面积。
②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在制品数量和流动资金的占用量。
③减少了车间之间的联系,便于各项管理工作。
(3)缺点。
①因加工对象一定,故对产品品种变换的适应性差。
③因生产工序不同,设备负荷不均衡,设备
生产能力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
(4)适用范围。
按照对象专业化原则的车间工艺布局,适用于产品专业化方向稳定、大批大量的生产条件。
但由于
成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按照对象专业化原则建立起来的成组生产单元、成组工段和成组车间,可以满足多品种中小批生产的需要。因此,按照对象专业化原则的车间工艺布局,也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
生产方式,而不仅仅限于品种单一大批大量的生产条件。
3.综合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车间布局,往往是兼取工艺专业化原则和对象专业化原则的长处,克服两者的缺点,形成一种较为灵活的车间专业化形式——综合原则。例如,在机械工业企业中,铸铁件毛坯制作、热处理、工具和机修都是按工艺专业化原则建立车间的,而产品零件的加工和部件装配则按对象专业化原则组成车间。所以,综合原则就是综合运用工艺专业化原则和对象专业化原则来建立生产单位的原则。
总之,车间工艺布局的三种组织原则的选择,应当以达到最优布局为目标,也就是使车间各部分、机器设备、在制品的存放等的配合关系成为最优,最终达到高的生产效率、优良的产品,取得产品的低成本,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